精,洗了一根黄瓜,再拿出中午在食堂买的馒头,化郁闷为食欲,恶狠狠的咬了下去。
在《少年文学》杂志社,苏力莉绝对是最努力的那个编辑,但是工作业绩并不突出。
没办法,她负责的翻译作品栏目很少有合格的稿件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改革开放伊始,外语人才极度匮乏,各行各业各个语种的外语翻译每天忙得飞起,文学作品翻译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做,最多放到业余时间搞一搞,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更是冷门中的冷门,高水平的翻译家很少涉足。
当然了,以《少年文学》的级别和名气,还是能收到不少投稿的,只是水平太差,过稿率低得令人发指。
毫无淑女形象的吞下大半个馒头,苏力莉随手拿起下一份稿件,手腕不由得微微一沉。
“这么重?”
这份稿件出乎意料的厚重,牛皮纸信封上写着投稿人的联系方式——“xx省乾阳市十七中回炉班1班,曲军”。
“又是中学老师的练笔作?”
看到这份稿件是从一所中学寄来的,苏力莉失望的摇了摇头。
在她负责的翻译作品栏目,超过一半的投稿来自中学外语老师,但是,能够成功发表的一年也难碰到一个,绝大多数都是垃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