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七十章 世间再无杨贵妃(2 / 3)

蜀山悬剑传 大明终始 3094 字 2022-08-22

扮丑都不含糊。”/t; 路过杨贵妃的墓地时,杨贵妃驻足良久……/t; 杨玉环剪下一绺青丝,葬入土中。翻身上马后,对白郦二人灿烂一笑,道:“从今天起,世间再无杨贵妃。”/t; 三人四马,绝尘而去。/t; &nt; 一路上,策马并行,白复从郦雪璇口中得知了战事的最新消息:/t; 潼关乃天下险关,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。哥舒翰驻守潼关,深沟高垒,据险固守。燕军数次进攻都被击退。/t; 南下燕军遭到唐军顽强抵抗,“下南阳,取武关,经蓝田绕袭长安”的军事部署未能实现;/t; 进军荆楚和江淮的燕军,由于唐军防守严密,掠夺江淮财赋重镇的筹划幻灭;/t; 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唐军在河北节节胜利,各地民众纷纷起义,十几个郡宣布光复。燕赵大地重新回到李唐朝廷手中,范阳与洛阳的联系彻底断绝。/t; 安禄山四面楚歌,本已打算撤军,放弃洛阳,躲回范阳老巢。/t; 形势一片大好,只要哥舒翰保证潼关不失,郭子仪和李光弼直捣范阳,燕军就会土崩瓦解。/t; 然而,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杨国忠和哥舒翰嫉妒猜忌,剑拔弩张的争斗,让整个战局的有利形势瞬间崩塌。/t;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,玄宗担心贻误战机,命哥舒翰率部东征,进攻陕郡,克复洛阳。/t; 哥舒翰大惊,连夜奏疏玄宗道:“安禄山久经战阵,叛乱蓄谋已久。此乃诱敌深入之计。一旦我军出击,正好落入圈套。我军据险而守,以逸待劳,时间一长,叛军粮草不济,民心尽失,军心必乱。届时,伺机而动,一战而定。”/t; 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同时上奏,只要潼关坚守,拖住叛军,朔方军就能直捣范阳,覆其巢穴,平定叛乱。/t; 然而,战局刚刚曙光,玄宗就迫不及待一场大胜。他极度渴望用收复洛阳来挽回颜面,洗刷耻辱。/t; 玄宗不断下诏,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。‘续遣中使趣之,项背相望’。/t; 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’显然不能当真。若抗旨不遵,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人头就是哥舒翰的下场。/t;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,哥舒翰“抚膺恸哭”,挥泪“引兵出关”。/t; 大军出潼关,三天后,抵达灵宝西原。此处北有黄河之险,南有崤山之阻,中间仅有一条狭长的隘道。正是兵法中的支地。/t; “支形者,敌虽利,我无出也,引而去之,令敌半出而击之,利”。遇到这种地形,敌人虽然利诱我,我也不出击。我们应引军离开,让敌人出击,等敌军出了一半,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。/t; 哥舒翰显然知道这条兵法,不敢鲁莽进军,命大军在隘口夜宿。/t; 如果不是玄宗不断下诏,催促其加快行军速度,哥舒翰一定不会贸然进入隘道,而是会按照兵法所云,迫使燕军到隘口决战,避免被伏击。然而,军令在身,只能置兵法于不顾。/t; 果不其然,王思礼率领的唐军进入隘道后,五万前锋部队全军覆没。/t; 庞忠率领的十万主力不战而溃。“后军见前军败,皆自溃,河北军望之亦溃。瞬息间,两岸皆空。”/t; 十八万东征大军,一日之间灰飞烟灭,只剩八千残兵败将逃回关中。/t; 六月初九,燕军崔乾祐兵不血刃地占据潼关。/t; 潼关失守后,一夜之间,河东、华阴、冯翊、上洛等郡的守军弃城而逃,拱卫京畿的防御体系荡然无存,只剩长安一座孤城……/t; &nt; &nt; “上以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,京兆少尹灵昌崔光远为京兆尹,充西京留守,将军边令诚掌宫闱管钥。是日,上移仗北内。既夕,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,厚赐钱帛,选闲厩马九百余匹,外人皆莫之知。乙未黎明,上独与贵妃姊妹、皇子、妃、主、皇孙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