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岸一个规模更大的军寨当中,一支精兵远远地迎了过来。
熊廷弼出现在他的视野里,互相通传之后才拍马上前来。
努尔哈赤也仅带几人迎了上去。
“都督遵令而来,便请在此扎营吧。只待叶赫部也到了,便议一议眼下这局面如何收拾。”
“……这里不便扎营。”
“河面也冻上了。要用水,总需取冰雪烧煮。莫非到了这里,都督还担心又起刀兵?”
熊廷弼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,就此拍马回转。
努尔哈赤默默下令卫兵们就在山腰上安营扎寨。
他在高处,而明军倒像是丝毫不在意他会俯冲偷袭。
这像是一种傲慢,但熊廷弼说得有道理:既到了这一步,建州当真想对大明做什么?
这次过来,是要大明兑现第一步承诺的:女真各部的敕书,这回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归属了。
自此之后,大明只承认建州、叶赫两部。
这当然有助于努尔哈赤进一步整合收服的诸部权贵,也盼着大明兑现关于铁器贸易的承诺。
要让他们做脏活,总不能让他们只用人命去填,总要让他们的刀剑更利一点。
这都是他们用三部之地换来的。
两天之后,离得更近的叶赫部也来了,来的却是布扬古。
“纳林布禄呢?老到走不动了?”
布扬古看着这杀父仇人哼了一声,但并没有多说话。
纳林布禄从大明回到部中之后,确实病重了。
他以老迈之躯跋涉去大明,又带着沉重的任务回到部族,要说服部族中这么多权贵本身就不容易。
现在,布扬古主持了前往哈达部的任务,已经接过部族大权。
袁可立和麻贵都在,看了他们两家之后说道:“天寒地冻,早日把事情说好吧,你们部族中都事务繁多。陛下旨意,两部接旨!”
努尔哈赤和布扬古都在帐中跪了下来。
旨意内容是冠冕堂皇的。明明是大明的谋划,但说成是他们建州与海西女真各部争战不休,以致百姓流离失所,千里跋涉到大明边关就食。
大明出于怜悯之心,特严辞训诫建州部和叶赫部罢兵。
为免以后再起纷争,大明收回原先给哈达部、辉发部、乌拉部的敕书,三部之地重新设实授军卫驻守,分割两部领地。
原先一千四百九十八道敕书,如今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一千三百道,建州部八百道,叶赫部五百道。
两部与大明贡贸,各设边市,互不侵扰。
这些都是之前在朝觐时就说好的,努尔哈赤和叶赫部都领旨谢恩。
原先,海西四部共有敕书九百九十九道,但其中名义上属于叶赫部的只有三百道,剩下六百九十九道是哈达部的,这也是哈达部原先更强,并且在女真各部之中成为被左右夹击目标的原因。
后来几经变化,建州部实际已经控制大部分敕书。
现在总额发生了变化,建州部的敕书减少了,叶赫部的敕书变多了,但努尔哈赤并没有不满。
贡贸的规则早就已经改变,不再是每道敕书都能稳定获得二十两银子。
敕书除了用来分赏给麾下诸部,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凭此去边市进行交易。
能获利多少,纯粹看能带去多少物资,敕书数量反倒没那么重要了。
敕书少了一些,但只要大明能够信守承诺,努尔哈赤更宁愿好好消化这一次收服的两部青壮,把精力投入到建国称王当中去。
能到那一步,就不需要靠敕书了。
对叶赫部来说,实际控制的敕书从三百道提高到五百道,这当然能体现大明对他们的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