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6章 家门口的幸福(1 / 2)

“好的镇长。我下来就和王琳联系。”

周成散会后立刻拨通了王琳的视频电话,屏幕那头的她刚结束一场国际农产品展销会,脸上还带着疲惫,却在听到四合村的变故和小彤的提议后,瞬间来了精神。“将军守边的事迹+绿色农业+观光旅游?这个思路太妙了!”王琳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,难掩兴奋,“投资不是问题,我们合作社这两年靠绿色蔬菜积累了不少口碑,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升级转型,既保护了古迹,又能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。”

挂了电话,周成马上去找王虎(老四)和建国,两人一听要搞旅游和历史发掘,都有些犯嘀咕:“支书,咱种蔬菜还行,搞旅游和古迹这些,可一窍不通啊。”周成笑着把小彤的想法和王琳的支持一一说明:“不用怕,镇上会牵头请专家,王琳那边也会对接资源。咱们要做的,就是把合作社的菜地规划好,再组织村民修整后山的山洞和古墓周边的道路,让游客既能体验采摘的乐趣,又能了解将军守边的故事。”

没过多久,文物部门就派来了考古专家,对古墓进行了系统性的保护性发掘,不仅清理出了更多珍贵的文物,还整理出了将军守边的完整史料——这位宋代将军名叫吴阶,当年带着部下驻守边疆,抵御金兵,死后就葬在四合村,村民的祖先都是他的亲兵后代,守墓也成了世代相传的使命。专家们还在疯女人躲着的山洞里,发现了她当年记录盗墓贼阴谋的日记本,字迹虽然混乱,却清晰地还原了十年前的真相。

吴玠,《靖康志》中描写吴玠“身高过丈,膀阔腰圆,头戴青铜盔,大红盔缨在风中飘摆,穿青铜明光铠,坐下黄骠马,手中擎着破阵黄金钺,面如重枣,落腮虬须,高鼻梁大嘴叉,威风凛凛”。

字晋卿,陇干县人。自小崇尚气节,擅长骑射和兵法。以“良家子”身份从军泾原路,在与西夏和金兵的战斗中成为名将。他曾指挥宋军在清溪岭击败金军,后在富平之战失败后与弟弟吴璘收编散兵,扼守和尚原,多次击败金军,保卫了巴蜀地区。绍兴九年,吴玠积劳成疾,病逝于仙人关,年仅47岁。吴璘,“身如麻杆,瘦小枯干,瘦的除了骨头就是皮,看不见什么肉。黄了吧唧的脸膛,两道白眼眉,一双斗眼,还生了一个雷公嘴,宛如吊死鬼复生”。字唐卿,是吴玠的弟弟。他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,跟随吴玠抵御西夏,屡立战功。自建炎二年起领兵抗金,与吴玠经营和尚原、饶凤关、仙人关等地,屡败金军。吴玠死后,吴璘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,继续抗金,累官至太尉等职。乾道三年,吴璘病逝,追赠太师、信王,谥号“武顺”。

当大家查找到这些珍贵信息后,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原来自己的家乡竟然还有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传说。只可惜以前的日子太苦了,人们只顾着刨地种粮、填饱肚子,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“守着古墓、护着根”,渐渐成了模糊的规矩,谁也没深究过这规矩背后藏着如此厚重的家国大义。

考古队的工作还在继续,古墓旁建起了临时保护棚,那些出土的陶俑、兵器、竹简被小心翼翼地装箱送检,而吴玠将军“身先士卒守边关,一腔热血护山河”的事迹,也随着史料的整理,在四合村慢慢传开。村里的老人翻出压箱底的族谱,指着泛黄纸页上“吴氏亲兵后裔”的字样,红了眼眶:“难怪咱村人骨子里就有股硬气,原来是将军的血脉在这儿呢!”

王琳很快带着专业团队回了村,和镇里、合作社一起敲定了发展方案。合作社的菜地被重新规划,修起了蜿蜒的观光步道,步道旁竖起了木牌,上面刻着吴玠兄弟抗金的小故事;后山的山洞被清理干净,保留了疯女人(陈老师)当年藏身的痕迹和那本日记本的复刻版,成了“守秘人纪念馆”;古墓周边则建起了简约古朴的将军祠,祠里供奉着根据史料复原的吴玠、吴璘雕像,那枚“守边”将军印的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