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布帛还是铜钱?”
柳大柱听到书记官的唱名后,愣住了。
五贯半?
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他一直以为,能领到军饷就已经让人非常的意外了,没想到这次竟然还有额外的奖励。
他看着眼前的军需官,大声问道:“长官,这是怎么回事?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么高的奖励?”
书记官看着他,微笑着解释道:“这是殿下最近才颁布的新政策。为了更好地奖励你们的英勇杀敌,殿下决定提高奖励标准。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,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。”
柳大柱听后,心中不禁有些激动。
因为就算是朝廷的府兵,不说没有军饷,还有“租庸调"。
因为隋唐两朝实行的都是均田制度,也就是说男子二十岁以上,可以得到永业田二十亩,口分田八十亩,但是口分田死后必须还给朝廷。有田地的人,要向朝廷上缴"租庸调"。
“租”就是田赋税,一年两石粟米。
“庸”是指每年要为朝廷服二十天的徭役,也可以交钱代替徭役。
“调”是按照地区的不同,缴纳一定的赋税,缴纳绢二丈、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、麻三斤。
如果年满二十岁,自愿参军,朝廷会将他们家族中符合条件的士兵,全部免除"租庸调"。
继续阅读
另外,府兵还可以通过战功来获得更多的土地,哪怕是没有立下大功的人,在六十岁退役的时候,也有口分田的权利。
如果在战争中战死了,那么他们的土地也会归于的他的子孙。
只不过,李恪虽然被封为“幽州大都督”拥有十州的封地。
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封赏或者支配这些田地的权利。
所有的田地都归朝廷所有。
李恪只能按照规定的制度,享有田地上一定的产出。
此外,他也无法将封地上的田地转让给他人,或者以封地上的田地进行借贷。
这些限制确保了朝廷对土地的控制权,也防止了贵族和将领们通过封地来扩张自己的势力。
只不过尽管李恪无法让他手底下的士兵,享受府兵的田地带来的福利。
但是财大气粗的他,却能够让手底下的士兵,享受更直接的快乐,来自于金钱和富足生活的快乐。
毕竟,就算你拥有再多的田地,一家人也是无法种得过来的。
并且一年的辛勤劳作,往往只能换来基本的温饱。
而对于士兵们来说,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田地和粮食,更需要的是一种认可和激励。
李恪正是了解到了这一点,所以他选择用金钱来奖励士兵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,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。
再者,这些钱,士兵们也可以用来购买土地,两者之间没有冲突不说,后者等到的更多。
虽然李恪的这种做法,看似与传统的封地制度相悖,但却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和斗志。
士兵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,就必须更加勇敢地战斗,更加积极地表现。
而对于李恪来说,他不仅得到了一个忠诚而强大的军队,更赢得了士兵们的心。
这样的军队,无疑也是最为强大的。
在听到书记官的后,柳大柱毫不犹豫地说道。
“请给我铜钱吧,长官。我想用这些铜钱为我的家人买些土地和粮食,让他们过的更好一些。”
书记官听后,点了点头,然后朝着一边颁发铜钱的卫兵吩咐了一声,递给他六个小袋子。
其中每个小袋子里提前装好了一贯钱,一个袋子里装了五百文,一共加起来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