纸条,上面用毛笔小楷密密麻麻写满了至少五个问题,墨迹仿佛都带着历史的沉香:
社会结构探微: 详细记录有熊氏部落联盟的内部权力架构、议事决策流程(是否有“四岳”推举雏形?)、权利义务分配原则,尤其关注“天下为公”思想在早期的制度体现。
思想哲学溯源: 探寻轩辕或其核心智囊(风后、力牧,甚至岐伯)是否有关于“道”(规律)、 “德”(品行)、 “仁”(仁爱)、 “和”(和谐)等核心概念的原始表述或哲学隐喻(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意象,一个故事比喻)!
日常生活图景: 系统记录当时的主食(黍、稷、稻、麦?)、副食(渔猎采集种类)、烹饪方法(烤、煮、石烹?)、服饰材质(麻、葛、皮?)与款式(上衣下裳?)、房屋建造工艺(半地穴式结构细节?木骨泥墙技术?)与内部空间功能划分。
文字与知识传承: 超越结绳记事!仔细观察是否有更复杂的刻画符号系统(陶文?岩画?),并深入了解知识(医药、天文、农耕、冶炼)是通过口传心授、仪式传承还是有初步的物化记录?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信仰与艺术萌芽: 了解当时的自然崇拜(天地日月山川)、祖先祭祀仪式流程与意义,以及是否存在音乐(骨笛、陶埙?)、舞蹈(祭祀舞、战舞?)、绘画(岩画内容、陶器纹饰?)等审美与情感表达活动。
旁边一位头发花白、眼神却如同探针般的考古学家孙教授更是激动地挤上前,抓住蔡斌的胳膊:“小蔡!还有重中之重!你想办法,看能不能引导轩辕,或者他身边的智者,比如风后,将一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思想、对天地人的核心理解,或者某个重大事件的记录,用他们能掌握的方式,刻在石板上!刻得越深越好!” 他喘了口气,眼中闪烁着考古人发现稀世珍宝般的光芒,“然后,最关键的一步——让他们通过观测星辰,确定一个特殊的位置,将这块石板秘密埋藏!”
看着蔡斌一脸“这怎么可能完成”的表情,孙教授快速解释道:“根据我们研究的 ‘量子观测者逆向存档效应’假说——一个被远古强大意识主动标记、并赋予重大信息意义的地点,其信息会在时空结构的光锥中留下异常深刻的‘疤痕’或‘烙印’。这种烙印,哪怕历经千万年沧海桑田,其信息纠缠态也会比周围环境更‘坚硬’!我们现代通过高精度中微子共振探测和定向考古发掘,发现它的概率将呈指数级提升!” 他几乎是吼着说出最后几个字,“埋藏地点最好选在……北纬34.5度附近,黄河流域中游,龙山文化核心区边缘,一个后世不易被自然侵蚀或人类建设破坏的稳定台地上! 星象定位,就参照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与北极星的特定夹角,这是上古时期最稳定、最可能被用作永恒坐标的天文参照!”
邢处长已经放弃抵抗,用手揉着眉心,感觉自己的脑血管在突突跳动。蔡斌看着纸条上那堆足以写几篇博士论文的课题,以及“忽悠祖宗刻石头看星星埋起来”这史诗级难度的支线任务,只觉得眼前发黑,任务难度已从地狱模式直接跃升到“不可名状之混沌级”。
国贤局的最终判断与决策(混合妥协版):
战略与技术核心(邢处长底线): 首要任务坚定不移:深入学习并记录“灵枢引”能量运行模式。次要任务:有限度、高技巧地提供战略暗示,强化轩辕的“绝灵”判断。重点观察并回报任何与“雾”及能量核心相关的线索。
文化与历史补完(专家团胜利): 蔡斌必须同步执行钱老等人的文化信息采集任务,优先级仅次于“灵枢引”。“量子石刻存档计划” 作为最高难度的附加题,见机行事,绝不强求,以保障自身安全和主要任务为绝对前提。
对蔡斌的最终指令(大杂烩): “保持现状,谨慎取得信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