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3章 自产运输机与民营航空业(1 / 2)

当数十架标志性的c-47运输机排成数个整齐的队列,沉稳飞过后,一种外形截然不同的飞机,闯入了人们的视野,也牢牢抓住了观礼台上马歇尔将军的目光。

“双翼?单发?”马歇尔微微眯起眼睛,仔细打量着这队新出现的飞机。

它们拥有老式双翼机的特征,但机身线条和引擎罩又显得相当规整现代,飞行姿态平稳而灵活。

“这是……什么型号?从未在盟军序列中见过。”

这正是南华密支那飞机制造厂,在张弛提供的核心设计思路指导下,自行设计生产的‘鲲鹏甲型’轻型运输机。

其设计蓝本,正是张弛记忆中后世那款功勋卓着的运-5(图)。

鲲鹏甲型拥有宽大的双层机翼,为其提供了卓越的低速稳定性和惊人的短距起降能力。

其心脏是一台南洋自产的R-1830“双黄蜂”星型发动机(与c-47、dc-3同款),技术成熟可靠。

涂装着丛林绿色迷彩的机身,大部分采用了杉木骨架+蒙布的轻量化设计,只有关键的发动机舱和翼梁部分使用了铝合金,在保证必要强度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和制造难度。

最大平飞速度300km\/h,最大航程950Km,最大载员10人(包括2名飞行员),最大载货重量1.8吨。

其运输能力自然不能与庞大的dc-3、c-47相比,但其也有个巨大优点,起飞距离只需150m,并且不挑跑道,随便有块平整的空地就能起飞降落。

由于南洋地形过于破碎,在丰水期到处都是河流和小溪,难以从地面进行交通,因此张弛专门要求大量生产这款省油又方便驾驶的轻型运输机。

其定位就是飞在天上的皮卡车,皮实耐用还便宜,拉人拉货都可以。

其仅发动机舱、翼梁用铝合金,其余部分使用杉木+蒙布机身,当前生产成本仅11万南洋元(2.2万刀),张弛预计后期等到规模化量产,可以压到7.5万南洋元。

如此低廉的价格,稍有资本的小型企业都可以买上一架,撒农药也好,拉人也好,运货也好,都很方便。

此时,站在张弛身旁的,是南洋华人领袖、实业巨子陈老大。

他望着天空中灵活穿梭的鲲鹏甲型,眼中闪烁着光芒。

趁着空中表演的间隙,他微微侧身,低声对张弛道:

“大统领阁下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压得更低,带着商人的热切,“我和几个老伙计盘算着,战后这交通是大问题。南洋岛屿众多,内陆交通不便,特别是雨季。

我们想成立一家民营航空公司,先从马来半岛的短途客运做起。您看……能不能从军方淘换几架退役的c-47,供我们改装成客机?”

张弛闻言,嘴角勾起一抹笑意。

这正是他想要推动的方向。

他指着天空中正在优雅转弯的鲲鹏甲型编队:“陈老大,眼光要放长远。c-47是好,但油耗高,维护复杂,对机场要求也高。你看这‘鲲鹏’,才是真正适合我们南洋‘毛细血管’的利器。”

接着他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。

陈老大听得两眼放光,尤其是听到“完全自产”和“成本低廉”时,呼吸都急促了几分。

他仿佛看到了无数条连接南洋城镇乡村、岛屿之间的“空中巴士”航线!

“好,太好了,大统领,这‘鲲鹏’简直就是为我们南洋量身定做的。先给我来40架,不,50架。我立刻让下面的人去密支那厂签合同。到时候马来半岛上空的航线,就用它打响头炮。”

张弛开怀大笑,用力握住了陈老的手:“好,陈老大有魄力。未来南洋的航空业,光靠官方可不行,正需要你们这些民间力量大展拳脚。”

想了想,他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