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章 陆家老宅里的秘密(1 / 6)

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6102 字 1个月前

陆北顾正暗自思忖间,雅间内的谈话却渐渐转向了另一个话题。

“说起来,北边那位‘老朋友’,又遣使来了。”

晏几道放下茶盏,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趣闻般,笑道:“听说昨天使团到了黄河北岸,这会儿应该正渡河来东京呢。”

梅尧臣闻言,捋须的手微微一顿,抬眼看向他:“哦?可是为贺乾元节而来?早了点吧?”

所谓乾元节,指的是官家赵祯的生日。

在大宋,每位官家的生日都是重要节日,全国放假,而且名字还都不一样,譬如赵匡胤的生日叫长春节,赵光义的生日一开始叫乾明节,后来改为寿宁节,赵恒的生日则叫承天节。

“非也非也。”

晏几道摇头说道:“五月乾元节自有另一拨使团来贺寿,此番辽国使团说是特来求请官家画像,欲‘瞻仰圣颜’的来的阵仗还不小,领头的正使是辽国林牙、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防,副使乃辽国枢密直学士、给事中陈顗。”

雅间内原本略显轻松的气氛为之一凝。

“求请御容?辽人此举,意欲何为?”

晏几道细细解释道:“无非是刚刚驾崩的那位辽主兴宗,与咱们官家神交已久,却始终缘悭一面,心中抱憾罢了听闻从前王拱辰奉使北廷,混同江畔,兴宗便曾遥举酒杯,慨叹‘不得亲见南朝皇帝大哥之颜’,其情殷殷。”

“于是去年四月,尚未驾崩的辽主兴宗便耶律防等人来过一次,当时是贺乾元节并送上了圣宗耶律隆绪、兴宗耶律宗真两人的画像,向我朝求取官家画像,希望以画像‘代相见’,全一段兄弟邦交的佳话,当时我朝是同意了的。”

“竟是如此.当时我尚未入京,倒是不知道此事。”梅尧臣也是头一次听说。

欧阳修这时候颔首道:“是有这么一回事,只是恰逢辽主驾崩便耽搁下来了。”

实际上,契丹人有这种好奇是很正常的。

契丹人跟汉人文化不同,契丹人缺乏汉人自西汉以来“君权天授”的文化基础,脱胎于草原文明的他们,更希望能处于一个强而有力的皇帝的领导之下。

并且“皇帝”对契丹人而言也最好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,如果是那样的话,他们心里不踏实,反而能看到其模样才会产生敬慕之心,故而辽国皇帝为了将恩威远播于四方,甚至会主动将自己的画像发给各部。

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,辽国想要索取宋国皇帝的画像,其实是表达尊敬的意思。

除此之外,好奇心肯定也是有的,毕竟自澶渊之盟后,宋辽两国交往十分密切,双方皇帝是真的“神交”已久,每逢节日以及双方皇帝的生辰、国丧、新君即位,都会遣使致意,书信往来不断。

而辽兴宗与宋仁宗差不多同时即位,两位皇帝一起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太平时光,却始终无法见上一面,难免遗憾。

“只是夷狄之心,不可不防。”

苏轼此刻却忽然开口:“若仅止于瞻仰,何须动用林牙与枢密直学士这等重臣?其请背后,恐非单纯思慕之情那般简单.《唐律疏议》有载,‘厌胜之术,或图画形象,或刻作人身,刺心钉眼,系缚手足’,若御容为其所得,谁能担保不用于邪祟之术,危及圣躬?”

他此言一出,雅间内顿时静了片刻。

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,很多士大夫都是这么想的,只能说两国的文化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。

欧阳修沉吟良久,缓缓颔首:“厌胜巫蛊,确实自古有之,然则自真宗朝至今,两国太平已久,辽主兴宗在位时,确曾多次表露对官家的钦慕之意,甚至先一步将其父圣宗与自身画像遣使送来,其意不可谓不诚,我朝又已答应.今其子承遗志而来,若我朝因疑生忌,为区区画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