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学士引经据典,然不免牵强。”
陆北顾毫不退让,言辞愈发犀利。
“虽有‘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’的说法,但其指的是‘入中国’而‘行中国之道’,辽虽仿汉制,然斡鲁朵制、四时捺钵制、招讨司制、头下军州制等制度,根本犹是部族旧俗,君臣名分,迥异华夏纲常。”
“至于幽云遗民,虽得暂安,然终是羁縻之下,岂能与中原士民同享王化?石敬瑭割地,遗祸百年,我朝历代君王,未尝一日忘怀收复!此非争一地之得失,乃雪祖宗之耻,复华夏之疆!”
两人你来我往,引经据典,虽无多少疾言厉色,然句句关乎国体尊严,字字涉及天下大势。
阁内众人皆屏息静听,心中波澜起伏。
而陈顗见陆北顾年纪轻轻,却如此沉稳犀锐,知识渊博,心中亦暗自称奇。
他心知眼前这少年状元绝非寻常士子可比,仅凭口舌机锋恐难占上风,亦难真正将北朝立国之根基讲的让人心服口服。
“陆状元词锋犀利,然空言无益,易流于虚辩。”
陈顗略一沉吟,决意将论战升级。
“既然你我各执一端,不若付诸文字,立此存照,亦可令天下有识之士共鉴之陈某不才,愿先撰一文,阐述我大辽承天应运、抚有华夷之理。不知陆状元可敢应战,亦作一文,阐明南朝所谓之‘正统’?”
陈顗此言一出,已是将私人辩论上升至两国士大夫理念交锋的层面。
陆北顾知此举意义非凡,不仅关乎个人名誉,更涉及正统之论。
但他毫无惧色,朗声道:“陈学士有此雅兴,在下敢不从命?正当以文字明是非,以道理定曲直。”
晏几道见状,立刻命人呈上笔墨纸砚,并搬来两张案几。
众人皆知,这将是一场不见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斗。
陈顗凝神静气,沉思片刻。
随后他挥毫泼墨,文不加点,一篇《正统论》跃然纸上。
“盖闻天命无常,惟德是辅。神州板荡,唐室既屋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迭兴迭废。大辽太祖皇帝,奋迹朔漠,东降女直,西臣党项,南并渤海,北慑室韦。至于太宗,膺图受箓,承晋禅让,得传国玺,此天命之所归。
而《春秋》之义,诸侯用夷礼则夷之,进于中国则中国之。自太宗入汴,即行汉法,兴科举,崇孔孟,修礼乐,定刑名。设南面官,制同中国,衣冠文物,灿然可观。疆宇之广,甲兵之强,虽汉唐鼎盛之时,未尝有也。
幽云之地,今为我朝抚育百年,生齿繁庶,礼教昌明,使罹五代烽燹之遗民得享升平之乐,且抚有契丹、汉、渤海、奚、室韦,诸族因俗而治,兼容并包,安我教化,此合‘王者无外’之旨,岂可因契丹起自塞北,便永锢于‘夷狄’之名?若执泥于华夷之辨,则三代之荆楚、春秋之吴越,乃至扫六合之秦,皆非姬姓正统,何以为华夏哉?
况今日之势,宋辽约为兄弟之国,南北二帝,并尊于天下,此乃时势所成之新局,岂可囿于旧说,强分正闰?正统之归,在德在有,在势在实,大辽德足以怀远,势足以慑邻,实据万里之疆,抚亿兆之民,此承唐祚而绍正统矣!”
陈顗此文,气势磅礴,以辽国强大国势与长期统治幽云的事实为基础,巧妙运用“王者无外”、“诸侯用夷礼则夷之,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”等儒家经典理论为辽朝正名。
并且,他还举出了荆楚吴越秦等先秦时期融入华夏的蛮夷作为例证,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“辽宋同为正统”的二元正统论。
文章写就,陈顗掷笔于案,目光看向陆北顾。
陆北顾静立片刻,仔细览毕陈顗之文。
阁内众人屏息凝神,皆知接下来陆北顾的回应,将决定这场论战的走向,更关乎大宋士林的颜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