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铸剑试问公卿利(3 / 4)

侧男子沉声道:“杨公多虑了,若不是陛下点头,李善长不会死,我们这位陛下,从来自诩圣明无过,绝不可能反悔。

先前我就不赞同你让江浦县令赵成去逼迫他自杀。

他仕途尽毁,造不成什么威胁,让其自生自灭即可,现在反而让陛下出于顾念公主之意,允其回京成了麻烦。”

左侧褚衣男子也道:“李祺此人我们都知道,不过中人之姿,他根本猜不到这背后之事,不必杞人忧天。

之后看看他有什么作为,况且当初之事,我们三人只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,真正动手的是锦衣卫。

毛骧虽然死了,但是锦衣卫里面还有其他人,那些走狗鹰犬可不是好相与的,说不得什么时候李祺就再次身陷囹圄。”

杨靖寒声道:“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,这世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死在这上面,只可惜我计不成,否则便没什么可说的。”

二人都知道杨靖性格刚强,也不再说什么。

杨靖心知其他人都隐于幕后,而江浦县令那里有他露出的马脚,这是很大的隐患。

若李祺真是一介普通白身便罢了,但此番他能返回京城,就证明他还是有直达天听的本事,而这就是最危险的事情!

……

李氏别院书房,烛火映照。

李祺在白纸之上重重写下“杨靖”二字,力透纸背。

他盯着这个名字,眼睛一眨不眨,杨靖在谋划他,他自然也在谋划杨靖。

大多数人都知道,胡惟庸案会牵涉开国公侯,是因为朱元璋对开国功臣产生了怀疑,要诛杀功臣。

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意志。

江浦县令招供出了这个名字后,李祺没有太大的怀疑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,他本就认为杨靖很可能是推动李氏族灭的主谋之一。

证据则是杨靖迁升刑部尚书的时间——“洪武二十三年五月”!

“胡惟庸案从洪武二十年就开始查,但是直到洪武二十三年五月,皇帝才下定决心要清算韩国公府,在这个时候,杨靖转迁刑部尚书,成为了李氏牵涉胡惟庸案的主审官,主掌数万人的生死,一时煊赫。”

江浦县令的背后是杨靖,再加上这个调任的时间,这绝不是巧合,李祺有八成的把握,杨靖就是幕后黑手之一。

“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扳倒这位当朝九卿之一了。”

大明初年以六部尚书、通政使、大理卿、左都御史合称“大九卿”,是站在大明朝文官权力巅峰的九人,每一个都堪称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。

唯有亲王、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才能与之抗衡。

若是在其他时代,他无官无职,想要扳倒这样的巨擘,自然是做梦,甚至他就连成为炮灰都没有资格。

毕竟有明一朝,就连冲锋陷阵的炮灰,都是都察院的御史,正儿八经的官。

但,这是洪武朝!

杀官如杀鸡的洪武朝。

在洪武一朝的政治斗争中,官职、品阶是最不重要的东西。

一介平民可以扳倒公侯。

一个农妇可以牵连尚书。

一个奴仆的攀咬能让一公二十一侯为之陪葬。

在这个时代,定罪不需要证据,只要有人告发,有告发人的证词,并且皇帝认可,就可以定罪。

到了洪武二十三年,开国勋臣几乎被翦除皆尽,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实在是太强大了,他一个人就横压天下。

而且他非常喜欢亲自动手,所以在洪武朝,无数臣子都在借助皇帝的手来清除政敌。

“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”这句话在洪武朝被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谁能顺从皇帝的意志,继而改变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