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两天?研究有成果?(2 / 3)

等到了一楼办公室,就见里面有好几个人,陈帅、朱炳坤都在,还有其他几个实验室的副研究员。

“来了!”

有个副研究员注意到门口的张明浩,笑着点了下头打了招呼。

朱炳坤则正说着实验问题,“还是同样的结果,哪里出了问题?”

“我们的准备比几天前更精细,各方面设计的也很好,理论上最差也能发现实验产物的导电性会更好,但(实验产物)甚至还比不上单质铁!”

一群人沉默。

薛坤注意到了站在门边的张明浩,招呼一声,“坐这边……”

他指着旁边的一个空座。

办公室里的人都是随意坐的,倒是也没什么主次之分。

张明浩很干脆的坐了过去。

其他人也没在意,就继续着有关实验的讨论。

只听了几句话,张明浩就弄懂了情况,团队新一次实验又失败了,结果和上次几乎是一致的。

朱炳坤怀疑问题出在衬底构造上,实验所使用的衬底是碲化铋,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,让碲化铋表面覆盖多层铋原子。

很明显,实验所要求的操作精度是非常高的,中间出现一点偏差,甚至是计算偏差,都可能导致失败实验。

陈帅没有针对实验发表意见,他的建议是调整衬底的形态,以及把真空锡气化到更高温度来增加活跃性,或许就会对实验有帮助。

两位教授说完以后,其他人也纷纷发表意见。

最后只剩下薛坤。

薛坤很直接的说道,“我负责实验,有什么想法,你们说,我做。”

朱炳坤和陈帅对视一眼,也不好说什么。

项目组的分工很明确,项目的总负责人是朱炳坤,把控项目的研究方向、把控实验方向都是他的工作。

陈帅的小组负责实验相关计算、数据分析工作。

薛坤负责实验设计和实验,但实际上,实验具体要怎么去做,都是大家一起商量讨论的结果。

薛坤说完并没有结束。

他看向了张明浩,笑着开口道,“张明浩也马上加入实验了,让他也说说吧。”

其他人都愣了一下。

张明浩?

一个博士生?

让一个还没加入研究中的博士生开口,是要培养人才,还是干什么?

张明浩也有些惊讶,注意到薛坤眼里鼓励的神色,顿时明白过来。

他站起来,认真开口道,“我还没加入项目,但对研究也有一定了解。”

“前置实验的结论是说,多层铋原子覆盖的衬底可以生长出高质量的stanene,我个人认为,这个结论有待商榷。”

“两次验证都失败了,但实验本身找不到问题,这种情况下,应该把前置实验从头到尾的仔细研究梳理一下。”

“再差,也能进一步证明前置实验的正确性。”

这正是薛坤要说的。

之所以让张明浩来说,是因为他不好直接说前置实验的研究结论有问题。

那大部分都是陈帅的工作。

张明浩,一个还没加入项目的博士生,即便说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。

另外,也是让张明浩发挥一下。

万一说对了呢?

到时候,项目组上下都会认识张明浩,也是给一个出头的机会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张明浩可是他的学生。

在项目组中,薛坤可以说是‘势单力孤’,手下没有任何博士生,辅助实验工作的副研究员也都和朱炳坤、陈帅熟悉。

他就一个人。

现在有了张明浩,也多了个可以说话、共同进退的人了